【人間社 戴辰 台中報導】2023-06-24

「人生沒有十全十美,痛苦是必然的,要不要受苦,是可以選擇的。」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6月23日邀請台灣知名腦神經科學家洪蘭演講「從大腦看為善最樂」,解析如何藉由控制大腦與身體來因應人的恐懼、憤怒、悲傷和喜悅等諸情緒,闡述如何讓自己快樂、何以為善最樂、何以施比受更有福。共吸引現場及線上7228人聆聽。

洪蘭說明,大腦和身體溝通是雙向的,大腦靠迷走神經從身體傳回來的回饋決定情緒,當你微笑時,它會直接啓動放鬆身體的神經,減少了壓力,打針時若面帶微笑,可降低疼痛感。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,研究人員發現,一個真正的微笑可以給大腦提供的「獎勵」刺激,相當於吃掉2000個巧克力棒。

我們在幫助別人時,大腦會分泌催產素,可帶動多巴胺和腦內啡的分泌使我們快樂。而幫助別人表示我們的能力比人強、資源比人多,會產生隱性的優越感,人喜歡被肯定,這會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,產生「贏」的成就感,自然就快樂了。

「心理狀況和身體狀況有直接的關係!」研究發現,好味道影響人的情緒、思想、動機和表現,把愉快的身體活動融入生活,就不必另外花時間運動,對自己健康的信心,是預測你未來健康的最好指標。

人生有樂一定也有苦,如何看待痛苦?人的痛苦來自二種感受,一在身,一在心,她舉佛典《佛說箭喻經》為例,有人以箭射身,人遭受痛苦就會搥胸頓足,憂傷啼哭,乃至心生狂亂,若能轉換心境就可避開第二支箭的痛。苦難可以昇華我們,也會打擊我們,端看能不能在苦難中發現意義,若能在事件中找到意義,便能使人獲得昇華。

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,人生最美的報酬之一就是當你幫助別人的同時,你也幫助了自己。洪蘭最後告訴大家,生活中的小善行都有可能結為善緣,當你真心付出,不求回報時,這些善的力量,會以不同形式回到自己身上。這就是善的循環,人與人之間互助的能量與信念,是人類存活到現在的重要原因。

洪蘭是台灣知名腦神經科學家,喜歡教書、做實驗,十多年來致力於腦科學研究、翻譯介紹認知心理學、神經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,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,有上百本著作。

洪蘭熱衷於將艱深的學術理論普及化,以及推動閱讀運動,更是不辭舟車勞頓、不計千里路遙,不論邀請的單位是大是小、人多人少, 先後到台灣1500所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,社會貢獻卓著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
影片轉至:佛光山惠中寺